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知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shēng zhī ān xíng生知安行 |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,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:及其成功一也。” |
juàn niǎo zhī huán倦鸟知还 |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。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;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。 | 晋·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” |
wú rén bù zhī无人不知 | 到尽人皆知的地步。 |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灯火楼台》:“‘卖朝报’的人为广招徕,必然大声吆喝,以至于大街小巷,无人不知。” |
zhī zhǐ wéi zhī zhī,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| 懂就是懂,不懂就是不懂。 | 《论语 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|
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问 |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;却还要故意问别人。 |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:“见他这番光景,明知故问道:‘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?” |
yī wàng ér zhī一望而知 | 一看就明白。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又说了一回话,大约言语甜俗,意味粗浅,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。” |
bù zhī suǒ chū不知所出 |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。②不知道该怎幺办。 | 《文选 宋玉<高唐赋>》:“卒愕异物,不知所出。”李善注:“不知所从来。” |
shǔ wǎng zhī lái数往知来 | 数:计算;往:过去;来:未来。明了过去,可以推知未来。 | 《周易 说卦》:“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。” |
hǎi nèi cún zhī jǐ,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 |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;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。形容思想感情相通;再远也亲近。海内;四海之内;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;把国内称为海内;现泛指世界。天涯:天边;比邻:紧靠的边邻。 | 唐·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与君离别意;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;天涯若比邻。” |
lè tiān zhī mìng乐天知命 | 天:天命;天的意志;命:命运。以听任命运的安排为快乐;并安于自己的处境。这是古代宿命论的思想。 | 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” |
shēng ér zhī zhī生而知之 |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。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。 |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’” |
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| 形容无耻到极点。 | 宋·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,出入朝中称谏官,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” |
yī yè zhī qiū一叶知秋 |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。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。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说山川》:“以小明大,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,睹瓶中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 |
gào wǎng zhī lái告往知来 | 告诉了这一点,就可以知道另一点。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,据此知彼。 |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 |
lù yáo zhī mǎ lì,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遥知马力,事久见人心 | 路途遥远,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;经历的事情多了,时间长了,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。 | 宋·陈元靓《事林广记·结交警语》:“路遥知马力,事久见人心。” |
yè luò zhī qiū叶落知秋 | 看到树叶落,便知秋天到来。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。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》:“动弦别曲,叶落知秋,举一明三。” |
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| 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《春秋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罪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’” |
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,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| 学习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点;教学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。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wú yī bù zhī无一不知 |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。形容知识丰富。 | 宋 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49卷引《五符经》:“知一者,无一之不知也。不知一者,无一能知也。一者,至贵无偶之号也。” |
zhī zǐ mò ruò fù知子莫若父 |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 | 先秦 管仲《管子 大匡》:“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” |
rén suǒ gòng zhī人所共知 | 人人都知道。 | 宋 朱熹《封建》:“百于古今之变,利害之实,人所共知而易见者,亦复乖戾如此。” |
dá rén zhī mìng达人知命 | 达人:通达事理的人。指心胸豁达的人,安于命运。 | 唐·王勃《滕五阁序》:“君子安贫,达人知命。” |
dá quán zhī biàn达权知变 | 指不死守常规,根据实际情况,随机应变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十一卷:“主四方之事的,顶寇束带,谓之丈夫;出将入相,无所不为;须要博古通今,达权知变。” |
bù zhī suǒ yǐ不知所以 | 所以:所由;原故。不知道原故;为什么会是这样。形容人不明原故;感到意外。 | 唐 张彦远《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》:“遽见追呼,不知所以。” |
mí zhī suǒ cuò靡知所措 | 靡:无、不。措:处理。不知该如何办才好。 | 晋·元帝《改元赦令》:“京都倾覆,宗庙为墟,孤悼心失图,靡知所措。” |
máng wú suǒ zhī茫无所知 | 一点也不知道。 | 鲁迅《书信集 致姚克》:“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,我也茫无所知。” |
rén shì bù zhī人事不知 | 见“人事不省”。 | 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“宝钗哭得人事不知。” |
ruò yào rén bù zhī,chú fēi jǐ mò wéi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 | 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 | 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 |
mù zhī yǎn jiàn目知眼见 | 亲眼所见。形容熟悉了解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,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?” |
ān fèn zhī zú安分知足 | 安于本分,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。 | 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·三笔·人当知足》:“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。” |
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反 | 迷途:迷路;反:反回。迷了路知道回来。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。 | 《南史 陈伯之传》:“夫迷途知反,往哲是与。” |
ruò yào bù zhī,chú fēi mò wéi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 | 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1卷:“自古道:‘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。’” |
tā xiāng yù gù zhī他乡遇故知 | 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。指使人高兴的事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回:“果然有志竟成,上月被他打死一个,今日又去打虎,谁知恰好遇见贤侄。邂逅相逢,真是‘万里他乡遇故知’可谓三生有幸!” |
zhī xiǎo móu dà知小谋大 | 指能力太差,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。 | 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也。” |
mí tú zhī fǎn迷涂知反 | 见“迷途知反”。 | |
bù zhī bù jué不知不觉 | 没有意识到;没有觉察到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20卷:“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,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。” |
liáng zhī liáng néng良知良能 |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。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 |
zhī nán ér jìn知难而进 | 指不怕困难;敢于迎着困难上。 | 左丘明《左传 定公六年》:“陈寅曰:‘子立后而行,吾室亦不亡,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。’” |
sài wēng shī mǎ,y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 |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,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。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。同“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”。 | 《病玉缘》: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,到了日后,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。” |
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措 | 措:安置;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。也作“莫知所措”、“未知所措”。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》:“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,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 |
zhì zhī gé wù致知格物 | 致知:获得知识;格物:推究事理。获得知识,推究事物的原理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,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 |
shēn zhī zhuó jiàn深知灼见 | 灼:明亮。深邃的知识,透彻的见解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05回:“幼闻义方,长读经传,崇正辟邪之志,愈坚愈定,时以灭除老佛为念,深知灼见,确然无疑。” |
zhī fǎ fàn fǎ知法犯法 | 知道法律;却违反法律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好僧官老爷!知法犯法!” |
zhī zhǐ bù dài知止不殆 | 殆:危险。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。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。 | 《老子》第四十四章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 |
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不知天高地厚 |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,形容狂妄无知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4回:“如今年过知非,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,真觉愧悔。” |
zhī wú bù yán,yán wú bù jìn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 | 知道的就说,要说就毫无保留。 | 宋 司马光《<吕献可章奏集>序》:“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如献可者,于其职业,可谓无所愧负矣。” |
bù zhī qù xiàng不知去向 |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 |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宣王问曰:‘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’答曰:‘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’” |
yī wú suǒ zhī一无所知 | 一:都;全。什么都不知道;不懂。 | 唐 白居易《悲哉行》:“朝从博徒饮,暮有娼楼期……声色狗马外,其余一无知。” |
quán zhī quán néng全知全能 | 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 | 郭沫若《郑成功》第四章:“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无私的。” |
zhī xíng hé yī知行合一 |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。 | 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上卷:“只是个冥行妄作,所以必说个知,方才行得……某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是对病的药。” |
zhī xīn zhī yì知心知意 | 指彼此了解,心意投合,相互关心备至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1回:“如今宝姐姐家去了,连香菱也不能过来,二姐姐又出了门子了,几个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处,弄得这样光景。” |
zhǐ zhī qí rán,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 | ||
zhòng suǒ zhōu zhī众所周知 | 大家普遍知道的(周:普遍)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:“虽十目视十手指,众所共知之处,亦自七颠八倒了,更如何地谨独。” |
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识二五而不知十 | 只知道一个方面,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且王之所求者,斗晋楚也;晋楚不斗,越兵不起,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。” |
shén bù zhī 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觉 | 指形迹隐秘,不为人知。 | 元 无名氏《冤家债主》第二折:“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,天来高地来厚。” |
bù zhī fán jǐ不知凡几 | 凡:总共。不知道一共有多少。指同类的事物很多。 | 清 顾炎武《钱粮论上》:“其逃亡或自尽者,又不知凡几也。” |
yàn què qǐ zhī diāo è zhì燕雀岂知雕鹗志 |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同“燕雀安知鸿鹄志”。 | 元 无名氏《玩江亭》第二折:“燕雀岂知雕鹗志,顽童不解老仙机。” |
lěng nuǎn zì zhī冷暖自知 | 水的冷暖,饮者自知。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。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,只有自己知道。 | 唐 善无畏《大日经疏》第12卷:“如饮水者,冷热自知。” |
luò yè zhī qiū落叶知秋 | 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;就知道秋天来临了。比喻通过某一迹象;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。 | 宋 唐庚《文录》:“仙僧不解数甲子,一叶落知天下秋。” |
zhī rén dài shì知人待士 | 指对待人的态度好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75回:“先主之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。盖有高祖之风。” |
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| 士:有才识的人。为了报答知己,不惜牺牲生命。亦作“士为知己者死”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吾其报知氏之雠矣。” |
zhēn zhī zhuó jiàn真知灼见 | 真:真实;真知:正确的认识;灼:明白透彻;见:见解。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。 |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“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,何况其他!” |
bù zhī xū shí不知虚实 | 虚实:或虚或实,情况。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。 | 《汉晋春秋》:“向者不知虚实,故败。” |
zhǐ zhī qí yī,bù zhī qí èr止知其一,不知其二 | ||
bái shǒu xiāng zhī白首相知 | 白首:白头发,引申为时间长。意谓老年知己。 | 明 孙仁儒《东郭记 顽夫廉》:“君家朋友何须道,翻腾云雨都常套,抵多少白发相知,按剑同袍。” |
bù zhī suǒ wéi不知所为 | 为:做。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桓子不知所为。” |
jiàn wēi zhī zhù见微知著 | 微:微小;著:明显。看到一点苗头;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。 |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,故见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” |
zhī rén xià shì知人下士 | 知:识别。下士:屈己尊人。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。 | 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 |
hèn xiāng zhī wǎn恨相知晚 | 恨:懊悔;相知:互相了解,感情很深。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。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两人相引为重,其游如父子然,相得欢甚,无厌,恨相知晚也。” |
hǎi nèi cún zhī jǐ,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 |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,即使远在天边,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。 | 唐 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洲》:“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;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” |
zhuó shuǐ zhī yuán酌水知源 |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。比喻不忘本。 | 明·张居正《答上师相徐存斋书》之二六:“谬膺重任,得免愆尤,实老师教庇所及,酌水知源,敢忘衔结。” |
tā xiāng gù zhī他乡故知 | 故知:老朋友,熟人。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。 | 明 天然智叟《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》:“他乡故知,分外亲热。” |
bù zhī qǐ dǎo不知起倒 | 不知利害,不知高低。 |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五回:“你可知他一面在这里服药,一面在那边戕伐,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,正是‘泼油救火’,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。” |
sài wēng shī mǎ,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 |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,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。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。同“塞翁失马”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七回:“处士有志未遂,甚为可惜,然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?” |
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知二五而不知十 |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,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且王之所求者,斗晋、楚也;晋、楚不斗,越兵不起,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。” |
lǚ shuāng zhī bīng履霜知冰 |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。 | 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谴告》:“履霜以知坚冰必至,天之道也。” |
nián shào wú zhī年少无知 | 年纪小,不懂事。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口尚乳臭,谓世人年少无知;三折其肱,谓医士老成谙练。” |
lù yáo zhī mǎ lì,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 |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 | 元 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一折:“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,若有些儿好歹,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,可不道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” |
zhī wú bù yán,yán wú bù tīng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| 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 |
zhī ēn bào dé知恩报德 | 受别人的恩惠,心存感激意图报答。 | 《群英类选·〈红蕖记·触身谐配〉》:“可怜见咱魂销尽,知恩报德情难混。” |
hè zhī yè bàn鹤知夜半 | 鹤夜半而鸣。比喻各有专长。 | 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鸡知将旦,鹤知夜半,而不免于鼎俎。” |
bù zhī diān dǎo不知颠倒 | 犹言不明事理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九回: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,人人亦不知颠倒。天色又看看晚了。” |
dào tóu zhī wěi道头知尾 |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。形容思维敏捷、悟性好。 | 《朱子语类》卷四九:“惟圣人道头知尾,下学便上达,若教学者,则须循其序也。” |
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| 想:推想。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。 | 宋 王楙《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》:“而郊以吟诗废务,上官差官以摄其职,分其半禄,酸寒之状,可想而知。” |
zhī mìng bù yōu知命不忧 | 识天命者无忧虑。 | 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” |
zhī shū míng lǐ知书明理 | 有才学,懂礼仪。 | 老舍《骆驼样子》:“仿佛谁都是混帐,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。” |
shàng zhī tiān wén,xià zhī dì lǐ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 | 知:晓得,知道。形容学问渊博,无所不至。 | 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吴国贤臣伍子胥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文经武律,以立其身。” |
zhī xiū shí lián知羞识廉 | 羞:羞愧。廉:廉耻。指人知道羞愧、廉耻。形容有修养。 | 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·玉工伤感》:“小妮子非抛闪,知羞识廉。” |
xiù cái bù chū mén,néng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 | 秀才:指儒生。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,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。 | 清·吴趼人《俏皮话·驴辩》:“然则秀才们,看得两卷书,何以便要说:‘秀才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。’” |
jiàn kě ér jìn,zhī nán ér tuì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 |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。 | 汉 荀悦《汉纪 高帝纪》:“赵兵出国迎战,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怀内顾之心,无必死之计。” |
wèi bǔ xiān zhī未卜先知 | 测知未来的吉凶祸福;这是一种迷信行为。形容有预见。卜:占卜;算卦。 | 元 无名氏《桃花女破法嫁周公》第三折:“卖弄杀《周易》阴阳谁似你,还有个未卜先知意。” |
zhī shū dá lǐ知书达礼 | 知、达:懂得。有文化,懂礼貌。形容有教养。 | 《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》:“奈何所见不同,更不知书达礼。” |
rú yú yǐn shuǐ,lěng nuǎn zì zhī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 |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,自己知道甘苦。同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 | 鲁迅《故事新编·序言》:“况且‘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’,用庸俗的话来说,就是‘自家有病自家知’罢。” |
rú rén yǐn shuǐ,lěng nuǎn zì zhī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 |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,自己知道甘苦。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》:“某甲虽在黄梅随众,实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授入处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今行者,即是某甲师也。” |
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自知而不自见 | 自知:有自知之明;自见:自我显示。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 | 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·德经》:“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” |
zhī xīn zháo yì知心着意 | 指彼此了解,心意投合,相互关心备至。 | 元·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二折:“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。” |
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 | 格:推究;致:求得。穷究事物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 |
zhī jiān yì yǒu dà luó知奸亦有大罗 | 罗:捕鸟等的网。指欲治奸邪必须布下大网。比喻治理国家要靠众人的力量。 |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宋人语曰:‘一雀过,羿必得之,则羿诬矣,以天下为之罗,则雀不失矣?夫知奸亦有大罗,不失其一而已矣。’” |
zhū bā jiè chī rén shēn guǒ,quán bù zhī zī wèi猪八戒吃人参果,全不知滋味 |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,来不及细尝。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,实则无所收获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你这奴才,‘猪八戒吃人参果,全不知滋味’!” |
lù rén jiē zhī路人皆知 |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 | 晋 习凿齿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