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水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 | 比喻出名,显露才能。 | 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六章:“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,他那高高的身材,宽宽的肩膀。” |
liú shuǐ bù fǔ,hù shū bù dù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 | 户枢:门转轴;蠹:虫蛀。流动的水不会发臭,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|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尽数》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,动也。” |
lù shuǐ yīn yuán露水姻缘 | 指短暂或临时结合的情缘。 |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烟消云散》:“因为看到马逢时目不转睛地看着孙干娘,决心成全他们这一段露水姻缘。” |
shuǐ zhōng lāo yuè水中捞月 | 到水中去捞月亮。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;只能白费力气。 | 元 杨景贤《刘行道》三:“恰便似沙里淘金,石中取火,水中捞月。” |
shuǐ dǐ mō yuè水底摸月 | 同“水中捞月”。 | 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奇谑·谚语至理》:“赊酒时风花雪月,饮之时流星赶月,讨钱时水底摸月。喻世之无赖者也。” |
shùn shuǐ tuī zhōu顺水推舟 |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。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;说话办事。 | 元 康进之《李逵负荆》:“你休得顺水推舟,偏不许我过河拆桥。” |
bù tōng shuǐ huǒ不通水火 |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孙宝传》:“稚季耳目长,闻知之,杜门不通水火。”颜师古注:“不通水火,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。” |
zhú 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竹篮打水一场空 |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。 | 清·惜阴堂主人《二度梅》第15回:“这个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来了,只怕老爷要将小姐许配与他,你我不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吗?” |
yǐn shuǐ sī yuán饮水思源 | 喝水时想到水源。比喻不忘本。 | 北周 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 |
yī chǐ shuǐ fān téng zuò yī zhàng bō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|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。 | 元 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三折:“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,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。” |
qiū shuǐ yī rén秋水伊人 |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。 | 《诗经 秦风 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;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|
jǐ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井水不犯河水 | 指互不干扰;界限分明;不相联系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9回:“我和他‘井水不犯河水’,怎么就冲了他?” |
nì shuǐ xíng zhōu逆水行舟 | 逆着水流行船。比喻在前进道路上要克服重重困难;也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。 |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》:“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,也只好拉纤。” |
shān cháng shuǐ yuǎn山长水远 |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。 | 唐 许浑《寄宋邧》诗:“山长水远无消息,瑶瑟一弹秋月高。” |
qīng shān lǜ shuǐ青山绿水 | 泛称美好山河。 | 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下卷:“在夷陵,青山绿水,日在目前,无复俗累。” |
shuǐ dǐ lāo zhēn水底捞针 | 在水底下捞一根针。形容很难找到。 | 元·吴昌龄《二郎收猪八戒》第三折:“俊儿夫似海内寻针,姻缘事在天数临,无缘分怎的消任?直耽搁到如今。” |
qīng lán bīng shuǐ青蓝冰水 | “青出于蓝,冰寒于水”的略语。 | 清·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四:“桐城派古文,望谿开之,海峰继之,至惜抱而其传始大,此天下之公言也。惜抱出于刘门,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。” |
shuǐ lái tǔ yǎn水来土掩 |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;采取相应的措施、办法。 | 元 高文秀《渑池会》:“自古道兵来将迎,水来土堰,他若领兵前来,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。” |
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吹皱一池春水 |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,波浪涟漪。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。 | 宋 马令《南唐书 冯延巳传》:“延巳有‘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’之句,元宗尝戏延巳曰:‘吹皱一池春水,干卿何事?’” |
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近水楼台先得月 |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。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。 | 宋 俞文豹《清夜录》:“范文正公镇钱唐,兵官皆被荐,独巡检苏麟不见录,乃献诗云:‘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’公即荐之。” |
féng shān kāi lù,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,遇水叠桥 | 逢:遭逢,遇见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,遇见水则架起桥梁。比喻不畏艰险,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0回:“军旅逢山开路,遇水叠桥,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!” |
yǐn shuǐ qū gōng饮水曲肱 | 形容清心寡欲、安贫乐道的生活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子曰:‘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’” |
wèn zhū shuǐ bīn问诸水滨 | 滨:水边。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四年》:“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,敢不共给?昭王之不复,君其问诸水滨!” |
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远水不救近火 | 比喻在遥远的地方或较长的时间以后;虽然能找到解救的办法;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难。 |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于海,海水虽多,火必不灭矣。远水不救近火也。” |
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 |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。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。 | 《淮南子 泰族训》:“太山不可丈尺也,江海不可斗斛也。” |
sōng fēng shuǐ yuè松风水月 | 松涛清风,流水明月。形容景色优美或人才俊朗。 | 唐·李世民《大唐三藏圣叔序》:“松风水月,未足比其清华,仙露明珠,岂能方其朗润。” |
xíng yún liú shuǐ行云流水 |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;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。 | 宋 苏轼《与谢民师推官书》:“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,观之熟矣;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。” |
shān guāng shuǐ sè山光水色 | 水波泛出秀色,山上景物明净。形容山水景色秀丽。 | 唐 李白《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》诗:“笑夸故人指绝境,山光水色青于蓝。” |
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牛不喝水强按头 |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6回:“家生女儿怎么样?‘牛不喝水强按头’吗?我不愿意,难道杀我老子娘不成!” |
shuǐ luò shí chū水落石出 | 水落下去;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。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;真相大白。 | 宋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” |
yǐn shuǐ chuò shū饮水啜菽 | 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孔子曰: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” |
shuǐ yuǎn shān cháng水远山长 | ①同“水远山遥”。②谓山河辽阔。 | 宋·辛弃疾《临江仙》:“忆得旧时携手处,如今水远山长。” |
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远水救不得近火 |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:“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,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。” |
shuǐ jìn shān qióng水尽山穷 | 同“水穷山尽”。 | 北周·庾信《宇文常神道碑》:“山穷水断,马束桥飞。” |
shuǐ guò yā bèi水过鸭背 | 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。 | |
shuǐ tǔ bù fú水土不服 |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1回:“说军士水土不服,权且罢兵。” |
pō lěng shuǐ泼冷水 | 比喻挫伤别人的热情或兴致。 | 毛泽东《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》:“不要禁止,出于群众热情,也不泼冷水。” |
bá shān shè shuǐ跋山涉水 | 跋:翻山越岭;涉:徒步过水。翻山越岭;蹚水过河。形容走远路的艰苦。也作“跋山涉川”。 | 宋 吴曾《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》:“过家上冢,恳章尽得于哀荣;跋山涉川,之任敢辞于艰险。” |
dǎ luò shuǐ gǒu打落水狗 |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。 | 瞿秋白《<鲁迅杂感选集>序言》:“鲁迅的著名的‘打落水狗’真正是反自由主义,反妥协主义的宣言。” |
shí rì yī shuǐ,wǔ rì yī shí十日一水,五日一石 | 比喻作画构思精密,不轻易下笔。 | 唐·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:“十日画一水,五日画一石,能事不受相促迫,王宰始肯留真迹。” |
huáng hé shuǐ qīng黄河水清 |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,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。也比喻罕见的、难得的事情。 | 三国·魏·李康《运命论》:“夫黄河清而圣人生。” |
wú gēn zhī mù,wú yuán zhī shuǐ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 |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。 | 语出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 |
jìn shuǐ lóu tái近水楼台 | 指靠近水边的楼台。比喻由于地处优越而获得优先的机会。一般作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。 | 宋 俞文豹《清夜录》:“范文正公镇钱塘,兵官皆被荐,独巡检苏麟不见录,乃献诗云:‘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逢春。’” |
yún lóng yú shuǐ云龙鱼水 | 如同云与龙,鱼与水一样。比喻君臣相得。 | 清·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14卷:“宣宗幸万寿山、玉澜堂,锡宴十五老臣……云龙鱼水,夫岂偶然。” |
liú shuǐ xíng yún流水行云 | ①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。②比喻旋踵即逝的东西。③比喻自然流畅,不拘泥。 | 宋·洪咨夔《朝中措·寿章君举》:“流水行云才思,光风霁月精神。” |
shān jī yìng shuǐ山鸡映水 | 山鸡映水起舞。比喻自我欣赏。 | 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》第三卷:“山鸡爱其羽毛,映水则舞。魏武时,南方献之,帝欲其鸣舞而无由。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,鸡鉴形而舞不知止。” |
sì shuǐ liú nián似水流年 | 流年:光阴。光阴像川流不息的江水;一去不复返。比喻光阴过得很快。 | 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 惊梦》:“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,是答儿闲寻遍,在幽闺自怜。” |
liú shuǐ wú qíng流水无情 | 流水一去不复返,毫无情意。比喻时光消逝,无意停留。 | 唐 白居易《过元家履信宅》诗:“落花不语空辞树,流水无情自入池。” |
yú fāng shuǐ fāng盂方水方 |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,水也成为什么形状。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。 |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君道》:“君者盘也,盘圆而水圆;君者盂也,盂方而水方。” |
fēng mén shuǐ kǒu风门水口 | 指要冲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百十一回:“如今听得朝廷起大军来,与方腊厮杀,我这里正是风门水口。有些人家都搬了别处去躲。只留下老身,在这里看屋。” |
luò huā liú shuǐ落花流水 | 指花残凋落;随流水漂去。原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。常比喻好时光的流逝。后用来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。或比喻敌人被打得惨败。也作“流水落花”。 | 唐 李群玉《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》诗:“兰浦苍苍春欲暮,落花流水思离襟。” |
shuǐ guāng jiē tiān水光接天 | 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。形容水域辽阔。 | 宋·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,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” |
shuǐ mǎn jīn shān水满金山 | 见“水漫金山”。 | 鲁迅《坟·论雷峰塔的倒掉》:“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,白蛇娘娘来寻夫,于是就水满金山。” |
shān gāo shuǐ cháng山高水长 | 象山一样高耸,如水一般长流。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。后比喻恩德深厚。 | 唐 刘禹锡《望赋》:“龙门不见兮,云雾苍苍;乔木何许兮,山高水长。” |
zhān ní dài shuǐ沾泥带水 | 比喻说话、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。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演习·授曲》:“一有字迹,则沾泥带水,有不如无矣。” |
hóng shuǐ héng liú洪水横流 | 横流:不循河道而流。洪水泛滥。比喻邪道横行。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,氾滥于天下。 |
shuǐ huǒ wú qíng水火无情 |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。 | 元 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二折:“俺城中把金鼓鸣,正是外合里应,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。” |
yuǎn shuǐ bù jiě jìn kě远水不解近渴 |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。 | 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于海,海水虽多,火必不灭矣,远水不救近火也。” |
yuǎn shuǐ jiù bù liǎo jìn huǒ远水救不了近火 | 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。比喻缓慢的纠正或抵制邪恶的东西不可能应付紧急的状态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。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。” |
fǎn shuǐ bù shōu反水不收 | 水已泼出去,不能再收回。比喻不可挽回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》:“虽仲尼为相,孙子为将,犹恐无能为益。反水不收,后悔无及。” |
shuǐ xiè bù tōng水洩不通 | 汇:排泄。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。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。同“水泄不通”。 | |
yǐ huǒ jiù huǒ,yǐ shuǐ jiù shuǐ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 | 用火来救火灾,用水来救水灾。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,不但不能制止,反而助长其势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是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,名之曰益多。” |
shuǐ xiè bù tòu水泄不透 | 同“水泄不通”。 | 鲁迅《而已集·扣丝杂感》:“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,围得水泄不透。” |
shuǐ jìn é fēi水尽鹅飞 | 比喻恩情断绝,各走各的路。也比喻精光,一点儿也不剩。 | 元 关汉卿《望江亭》第二折:“你休等的我恩断意绝,眉南眼北,恁时节水尽鹅飞。” |
qīng tíng diǎn shuǐ蜻蜓点水 | 蜻蜓刚刚接触水面又迅速起来。比喻做事不认真;敷衍了事。 | 唐 杜甫《曲江》诗:“穿花蛱蝶深深见,点水蜻蜓款款飞。” |
shuǐ lǐ nà guā水里纳瓜 | 把瓜捺在水里,放手便浮起。形容不能容纳。 | 元·乔孟符《两世姻缘》第三折:“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,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。” |
wū ní zhuó shuǐ污泥浊水 | 肮脏的泥;浑浊的水。比喻一切落后;腐朽和反动的东西。 | 三国 魏 曹植《七哀诗》:“君若清路尘,妾若浊水泥,浮沉各异势,会合何时谐?” |
yǐn shuǐ biàn yuán饮水辨源 | 见“饮水知源”。 | 清·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:“而得体势于《韩非子》、《吕览》者尤深,徒以薄其为人,不欲形诸论说,然后世有识,饮水辨源,其可掩耶?” |
shùn shuǐ tuī chuán顺水推船 | 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。 | 元·王实甫《破窑记》第一折:“挤眉弄眼,俐齿伶牙,攀高接贵,顺水推船。” |
bái shān hēi shuǐ白山黑水 | 长白山和黑龙江。泛指我国东北地区。 | 《金史 世纪序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、长白山,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‘白山黑水’是也。” |
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饮水强按头 |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九章:“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,何况是婚姻大事。” |
gǔn guā liú shuǐ滚瓜流水 | 形容说话极其熟练、流利。 | 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五:“他得意地哈了一声就滚瓜流水地一口气说道:‘说是男女在那件事上也该平等。’” |
shān míng shuǐ xiù山明水秀 | 山光明媚;水色秀丽。形容风景优美。 | 宋 黄庭坚《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》:“眉黛敛秋波,尽湖南,山明水秀。” |
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,qī shàng bā luò十五个吊桶打水,七上八落 | 落:下降。比喻心情不安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4卷:“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,七上八落似的,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,一霎也站脚不住。” |
yǐn shuǐ zhī yuán饮水知源 |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。 | 宋·陈宗礼《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》:“口诵心惟,向慕而依归。饮水知源,自觉自悟,师岂远乎哉!” |
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远水难救近火 |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。 | 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九回:“只是远水难救近火,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。” |
shuǐ liú shī,huǒ jiù zào水流湿,火就燥 | 水向湿处流,火往干处烧。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。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 | 《易 乾》:“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……各从其类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此二者以形象相感。水流於地,先就湿处;火焚其薪,先就燥处。” |
bèi shuǐ yī zhàn背水一战 | 背:背向;水:指江河;背水:背后是水;表示没有退路。原作“背水阵”;背后临近河水摆阵;或布下的阵势。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;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。 | 宋 秦观《将帅》:“韩信之击赵,非素拊循士大夫也,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,斩成安君,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。” |
qiān shān wàn shuǐ千山万水 | 形容山水很多。比喻路途艰险、遥远。 | 唐 宋之问《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》诗:“岂意南中歧路多,千山万水分乡县。” |
zhuó shuǐ zhī yuán酌水知源 |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。比喻不忘本。 | 明·张居正《答上师相徐存斋书》之二六:“谬膺重任,得免愆尤,实老师教庇所及,酌水知源,敢忘衔结。” |
lián quán ràng shuǐ廉泉让水 | 原比喻为官廉洁,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。 | 《南史·胡谐之传》:“帝言次及广州贪泉,因问柏年:‘卿州复有此水不?’答曰:‘梁州唯有文川、武乡、廉泉、让水。’” |
shuǐ ruǎn shān wēn水软山温 | 形容景色幽雅。 | |
shuǐ tiān yī sè水天一色 | 水光与天色相浑。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。 | 唐 王勃《滕王阁诗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 |
shū shuǐ chéng huān菽水承欢 | 指供养父母,使父母欢乐。 | 《群音类选 <祝发记 分食寄姑>》:“慈帏恩爱成抛闪,怎能够菽水承欢。” |
mù běn shuǐ yuán木本水源 | 树的根本,水的源头。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,民人之有谋主也。” |
shān bēng shuǐ jié山崩水竭 | 见“山崩川竭”。 | 汉·荀悦《汉纪·成帝纪》:“蜀郡本汉所兴,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,殆必亡矣。” |
dài shuǐ tuō ní带水拖泥 | ①形容泥泞难行。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。 | 宋·叶適《修路疏》:“南来北往,何忧带水拖泥;朝去暮来,不到撞头磕脑。” |
mǎ lóng chē shuǐ马龙车水 | 马象游龙,车象流水。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| 清 捧花生《画舫余谭》:“马龙车水,过者如云。” |
shuǐ diào gē tóu水调歌头 | 词牌名。 |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《水调歌》,唐人演为大曲。大曲有散序、中序、入破三部分,“歌头”当为中序的第一章。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,前后片各四平韵。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,多夹叶仄韵。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。共八体。 |
dòu shuǐ huó lín斗水活鳞 | 语本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周昨来,有中道而呼者。周顾视车辙中,有鲋鱼焉。周问之曰:‘鲋鱼来!子何为者邪?’对曰:‘我,东海之波臣也。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?’”后因以“斗水活鳞”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。 | 语出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周昨来,有中道而呼者。周顾视车辙中,有鲋鱼焉。周问之曰:‘鲋鱼来!子何为者邪?’对曰:‘我,东海之波臣也。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?’” |
yī yī dài shuǐ一衣带水 | 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。比喻只隔一水;极其邻近。 | 《南史 陈纪下 后主》:“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:‘我为百姓父母,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?’” |
shuǐ lù jù bèi水陆俱备 | 水陆:指水上和陆地上出产的山珍海味。各种山珍海味都有。形容菜肴丰盛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当日王都尉府准备筵宴,水陆俱备。” |
yíng yíng yī shuǐ盈盈一水 | 比喻相隔不远。 | 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:“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 |
shuǐ xiù shān míng水秀山明 | 山光明媚,水色秀丽。形容风景优美。 | 宋·黄庭坚《蓦山溪·赠衡阳陈湘》:“眉黛敛秋波,尽湖南,山明水秀。” |
xī tāng guǎ shuǐ稀汤寡水 | 形容粥稀或汤里油水少。 | 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26章:“我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全给他搅得稀汤寡水……” |
rú rén yǐn shuǐ,lěng nuǎn zì zhī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 |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,自己知道甘苦。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》:“某甲虽在黄梅随众,实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授入处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今行者,即是某甲师也。” |
píng shuǐ xiāng féng萍水相逢 | 萍:浮萍;是随风飘荡;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。像浮萍随水飘泊;偶然聚在一起。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。 | 唐 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” |
shuǐ yuè jìng huā水月镜花 | 水中月,镜中花。比喻虚幻景象。 | 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一:“诗有可解,不可解,不必解,若水月镜花,勿泥其迹可也。” |
hóng shuǐ měng shòu洪水猛兽 | 洪水:能造成灾害的大水;猛兽:残酷食人畜的凶猛野兽。比喻极大的灾害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,周公兼夷狄、驱猛兽而百姓宁。” |
shuǐ màn jīn shān水漫金山 | 神话故事。金山,在江苏省镇江市。 | 《白雪遗音·马头调·雷峰塔》:“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,面带妖色,不放下山。怒恼白蛇,忙唤青儿,带领着虾兵蟹将,这才水漫金山。” |